
【杨海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曾被评为第四届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第三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班主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等。主讲微观经济学、企业家精神等课程,开设“从内圣到外王”公选课。
从教17年来,杨老师不仅在教学、科研、育人上成绩斐然,曾获教学比赛一等奖等,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更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公益之路。他十几年如一日在校内外坚持助人成长的人文公益,创“无形书院”、“生生学堂”义塾、“健心房”、公益心理咨询、公益赠书、公益讲坛、公益网站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曾得到光明日报、青年时报、浙江日报、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
初见杨海锋老师,我们并没有看到荣誉给他带来的浮躁。在短暂的交谈中,他侃侃而谈,谦逊有礼,脸上的笑容满是自信与真诚,他从容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从教多年来的经历与体悟。
【淡中知味,常里识奇】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这在杨海锋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杨老师一直热爱阅读,尤其是一些国学经典,即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文化著作。当学生记者问及是什么使他对国学和传统文化一直热爱并且坚守下去的,他表示,这些经典著作能够给人以生命的滋养,帮助人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杨老师所读的著作主要集中于儒释道三家,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杨老师认为,修身立命是当代每个人迫切需要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需要个人在修身方面有所感悟与成长,孔子和老子便是这样的代表。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人——‘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既能安顿好自己,又能造福他人,泽被万物。从内圣到外王,用《大学》里的话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生命由内而外自我实现的过程。”人都是这样,所以杨老师建议,一般同学可以先读一些注本或浅近读物,有基础的更要反复品读经典原著,通过身体力行去体悟、去感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杨海锋老师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他一直强调,真正的学者都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而学,不为功利,更不为他人而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有真正“为己”的学习才能给予人无穷的滋养与收获。“世界上并不乏经典书籍,总有你感兴趣的,找到那些与自身生命相契合的,并能够实现自我完善便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这是杨老师对当代大学生的忠告。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阅读也好,教育也罢,杨老师都将其视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杨海锋老师以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这句话。他一直致力于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以此来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促使其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与生命的核心。杨老师坦言,今天很多人认为学会“做人”就是学会圆滑世故,其实不然,“做人”是要做顶天立地的人,做阳光、有朝气、积极向上的人。因此,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一些人之所以伟大,成为一种模范,正是因为他做好了自己,进而影响他人,这就是教育。老师要做好自己,学生也要回归本身,如果双方都疏离自己忙于逐外,那就不是一个人文教育的状态。老师,要自己先做到最好,再引导学生回归生命的本位,找到属于他们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
此外,杨老师还经常到各地的大中小学、幼儿园、图书馆、社区甚至监狱举办读书会、发起公益讲座等等。他表示,讲座只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他人的沟通渠道。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在与不同群体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引起共鸣。杨老师坚信,文化的温度终有一天将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顺其自然,兴趣使然】
当学生记者问到为什么坚持举办一系列读书活动时,杨老师答道,“刚开始举办读书活动时,并没有什么目的,也不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就是想和年轻人一起读书,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不是为了做而做,只是顺其自然,兴趣使然。古代经典名著能够给予现代人思想上的启迪,杨老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对国学经典格外喜爱。
杨海锋老师从教十七年来,一直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延续。当问到对现今汉服风潮来袭,年轻人都爱穿着汉服上街的看法时,杨老师表示,无论是什么形式,它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现在传统文化能再次被重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当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杨老师也有自己的方式。“经典会读”、“日新晨读”等活动一办就是许多年,从资料准备,挑选范文到教学,杨老师始终亲力亲为。他将自己对国学的兴趣传递给学生,也引导学生从中寻找自己的兴趣。
“最重要的是兴趣。”在采访过程中,杨海锋老师多次提到兴趣一词。他认为,兴趣是一切的根源,真正参与教学的人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是如此,我爱教你爱听,这样,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言传身教,正人正己】


作为第三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杨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杨老师认为,要教别人就要先做好自己,其身正,才能正人。
杨老师在学校里创办了人文公益平台“无形书院”,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日新晨读”和“人文行走”。有学生这样说:“晚上的会读、早上的晨读、周末的行走……在今天的大学里,愿意和我们这样‘朝’‘夕’相处、真诚相见,做着看似毫无实利可得却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十多年如一日,这样的老师,实在已经不多了!”此外,杨老师还创办了“生生学堂”义塾(公益私塾,“生生”取自《易经》),将大学课堂延伸至社区,服务社区的文化建设,“生生学堂”还因此被民政部评为“先进学习型社会组织”。
什么东西对于人的成长是最有意义的?一本能够给予思想方向的书?还是一次难忘终生的课?亦或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成长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位能够带领我们寻找人生价值的导师。而杨老师就是那位我们成长之路上的引路人,让我们在文化经典中找到生命的核心与价值,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回归本真。
(文字:钱晗婷、刘晗睿,编辑: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