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重要提示:
 
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改版==== > 学院新闻 > 图片报道
   
   
 
转型路上的引路人——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郑健壮教授

发布日期:2018-04-20访问次数: 字号:[ ]


 

    2018年3月1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组织的结题项目绩效评估会上,由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的郑健壮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群企业创业行为及其传导研究》被评为“优”,这是城市学院发展历史上首次获得面上项目绩效评估优秀等级。

  郑健壮,浙江宁波人,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工商管理系教授,浙江大学、常州大学和黑龙江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主讲微观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创新创业等,已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公开出版专著5部,发表百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漫漫科研路,浓浓家国情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郑健壮教授心中一直秉持的信念。

  2018年年初,郑老师的《集群内网络关系对企业技术创业的影响: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论文发表于《科研管理》2018年第1期上。到目前为止,郑老师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共有近150篇,从早期研究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到现在的集群企业的创业传导,郑老师在这项科研上持之以恒地奋战了近20年。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和宽广的,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一次披荆斩棘的过程,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所以说,科学研究的灵感,即便有什么“偶然的机遇”,也只能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的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家国情怀,为地方经济和国家的发展服务,大学培养的人才要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自 2015年起,郑健壮教授便开始担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常务副院长一职,他的科研目标也从个人研究转到了带动商学院教师整体的研究:“搭建一个科研平台很重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老师兼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平。”

  在被问到如何平衡工作、科研与生活的关系时,郑老师显得有点无奈。身为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平日的工作是常人想象不到的繁重,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都觉得时间远远不够。可与此同时,郑老师也是一位父亲,一个在家人和学生之间选择了后者的伟大无私的大家的“父亲”。他始终觉得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总要有所牺牲,有舍才有得。

  新竹高旧枝,凭老干扶持

  科研也好,学术也罢,郑老师都将其视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不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老师的老师。“老师是学生的保障,对老师的提升,最后都是为了能转换到学生身上来。”郑老师一直强调,只有提升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作好保障。一次一次的学术研究,是为了教师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一个又一个的平台搭建,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渠道。郑老师带领着团队一直在努力着。

  “不要浮在表面上”,这是郑老师对当代大学生的忠告。作为一名老师,郑老师知道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执着和坚持。因此他鼓励年轻人多看书,坚持自我走出一条路。关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郑老师坦言,大学生毕业后不一定要投身于科学事业,或是赚很多钱,但一定要问问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郑老师是那撑伞的人,伞下齐走时,除了告诫在没伞的时候得学会奔跑,也想告诉幸得有伞的人,你可以把书当人看,也可以把人当书读,把自己活成一首诗,你要过的是自己的生活,要明确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适合的又是什么。

  无论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学生人才的培养,当郑老师带领着团队前进时都不曾停下脚步。也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与努力下,商学院的科研一次一次再创佳绩,不断为科研道路以及教学发展打下夯实基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正是有郑老师的带领,让师生得以更好的生枝发芽向上伸展。

  世界那么大,你该去看看

  交流与学习,这是提升与发展所需的亘古不变的条件,对于个人如此,学校如此,国家亦如此。

  近年来,商学院已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国际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郑老师多次带领商学院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洽谈,鼓励并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郑老师坦言,国际交流是学院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有两块金字招牌,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搭建国际化平台。郑老师个人也一直认为,有条件的学生多走出国门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表示国家在不断发展进步,学院也在不断地朝着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努力。与此同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多多进行对外交流也是必要且十分有意义的。

  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视野是需要培养的。在郑院长的带领下,商学院已有三个学生国际交流的模式: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去往合作院校进行短时间交流,改变学生认知;安排学生以学期为单位到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实行学分互换制,感受国外学术氛围;培养本科毕业后去国外学习的人才,继续深造。近期郑院长还将去往法国,洽谈关于授予双学位的事项。

  商学院每年的毕业生都有约20%的学生去往国外深造。在郑老师看来,学生去往国外,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体验国外的学习生活、锻炼外语口语和增强全球视野也同样重要。

    多元创新路,凭意志坚守

  “当代社会的进步是多元化的。”在郑老师看来,大学生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搞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思考自己走哪条路最合适。不仅如此,大学生还要学会理性判断,树立理想思维,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不要人云我云。郑老师强调,一旦作了决定,就要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会选择创业,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经历很多次失败,但不能失败了就放弃,要有意志力,要有执着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一旦选好道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管走哪条路,都要竭尽全力,要对得起自己的选择,让自己不留遗憾。同时,想要创业也是要有文化基础的,不能浮在表面。因为大学是一个没有工作纷扰的、日常相对空闲的、可以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地方,所以在课余之外应该看各种各样的书,多看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名著,在巩固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郑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简单地可分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是传统的对产品和工艺进行革新的行为,而模式创新相对来说是很广泛的,有管理过程的创新,也有企业管理的创新,而这两种创新的影响不仅颠覆了我们原来的认知,也对社会带来了好处。创新的结果是创业,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和创业是分不开的,也是很难区分的,我们在度量的时候通常是很难界定的。所以,大学生想要创业,必不能少的一个创业理念便是创新。此外,郑老师对商学院的学生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期望,希望商学院的学生有三分之一能够出国深造、三分之一去知名企业工作(包括继承家业),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周六的下午,郑老师依旧还在文科五号楼的三楼办公室忙碌,一如那盏时常亮到深夜的办公室明灯。访谈刚结束,郑老师又匆匆地赶往下一个调研地点。这样恪守本心、兢兢业业的商学院引路人,值得我们尊重与敬仰。

  (文:项一晨、李佳欣、石爱林、陈颖,编辑:董直翔、孙亚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