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的英文是“TUTORIAL”,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在这种制度中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的责任。
一般只有研究生和博士生才有导师,但是城市学院在本科生中也采取了导师制度试点。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具有丰富个性的杰出人才。那么导师制度下的学生管理有哪些创新呢?
本科生导师制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用“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地学习,达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的目的。
首先是概念上的创新。现在商学院作为学校的导师制试点单位,提出的“导师”更确切应该叫指导老师,这个概念不同于高校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这些指导老师的主要职责有三项:一是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与日常行为方面的引导;二是在学习经验、学业规划等发面给以指导;三是在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方面担任指导工作。
其次是制度上的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每学年开学时,由学校和院系向学生公布导师名单和导师的基本情况,然后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专业方向、讲授的课程,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发展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每位导师名下的各年级学生组成导师班,形成以导师为核心,各年级综合组成的立体师生团队。
再次是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本科生导师非常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围绕 “ 到浙大来干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 对学生进行指导。分为四个方面:1 、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4、经常与学生见面, 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定期开展集体指导,并积极参加学生集体活动。这种形式使导师的指导工作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展开,包括思想上、业务上和心理上,导师们从横向切入,工作细化到每个具体的点位上,更具体、更细致,既教书又育人,学生既学知识,又学习做人。师生关系变的更加融洽,由居高临下的上下关系,变为平等的、面对面的关系。能够把导师们对科研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工作上的严谨性,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导师班内上下年级间可实现理念和经验的传承,有利于实现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内部自我管理。
导师制对于学生也有新的要求。1、学生必须在各方面奠定良好的学业基础,才有可能与导师制模式顺利接轨;2、学生要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3、学生要经常与导师见面,根据导师的意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4、要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只有优秀本科生教育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优秀的本科生;只有优秀的本科生日后才有可能成为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无论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推行,还是它的改进、完善,都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黄雨舟) |